• 吴印咸作品
  • 吴印咸作品
  • 吴印咸作品
  • 吴印咸作品
  • 吴印咸作品
  • 吴印咸作品

北京饭店和人民大会堂:吴印咸摄影回顾展第一回展

2009.11.14 - 2010.01.30

艺术家:吴印咸

策展人:蔡萌

1975年,北京饭店新楼建成。为了便于宣传和展示,饭店领导找到时任国产滤色镜研究小组组长的吴印咸。这组大型室内建筑照片——北京饭店,最终由吴老组织拍摄完成并以明信片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三十多年的氧化,这些照片却产生了一种十分特殊的色彩。由于当年拍摄使用的是保定电影胶片厂生产的“代代红”120彩色负片素质很不稳定。于是,在拍摄中,吴印咸既要考虑房间的阴影部分,又要考虑到“代代红”胶片的特点,便在布光上狠下功夫。当这种由岁月沉淀出的奇异色彩与象征着某种标准化繁华程度最高的公共建筑内部景观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类型学摄影”图像风格。吴印咸的这组“北京饭店·1975”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中国式“类型学摄影”的历史图像参照,更为我们呈现出中国摄影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国人对摄影媒介、材料的认识程度和使用状况。

1984年,《吴印咸摄影集(下册)》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吴印咸在1981年到1983年间拍摄的“人民大会堂”系列组照。这组摄影作品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很少被提及,甚至早已被遗忘。从“人民大会堂·1981—1983”照片本身的品质来看,其主题鲜明、结构完整、画面精致;在国家的视角下散发出的迷人气息、神秘气质,以及在现代性空间中上演的民族仪式、理想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具有多重想象和多种阅读方式杂糅在一起的复杂图像文本。

这组当初为了宣传、展示而制成挂历拍摄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典型美学标准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形象展示诉求,并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大会堂·1981—1983”可以看成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中国摄影领域达到巅锋并走向终结的一个经典案例。

有人说:“每一张照片都有其死亡期和复活期”,我觉得,复活的并不仅仅是照片,更应该是我们的观看方式 。“复活”了的 “人民大会堂·1981—1983” 与“北京饭店·1975”,其意义和价值不仅指向历史,更指向未来。也许摄影的魅力就在于此。(文:蔡萌)




相关报道
2010-1-《艺术界》- 展览评论
2010-1-《东方艺术大家》- 展览评论

相关资料
2008 - 雅昌艺术网 - 国家视角:吴印咸拍摄的《人民大会堂》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